校园主页| 后台管理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19-07-14    作者:许娜
 

  7月13日,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坛”在我校松江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召开。

 

 

  校委副书记文选才,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肖巍分别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妍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文选才表示,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早期驻地,是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地方。上海遗存了大量的红色景观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有效性,对于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肖巍认为,上海是世界文明大都市,在改革开放当中扮演了非常突出的角色,近代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前沿都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文化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最好资源,因此高校思政课堂应充分利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如何将上海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如何使高校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更加准确地理解国家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使教育研究资源与上海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对接,打造出更受欢迎的思政课堂。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湖北大学、临沂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公安学院、甘肃陇东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浙江嘉兴学院、安徽铜陵学院、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中共党史和思政课专家学者,共同就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侯且岸教授,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忻平教授,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原会长朱敏彦教授先后作主旨报告。肖巍主持主旨报告。

  侯且岸在“‘不忘初心’,深研经典,坚持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发言中认为,我们应当以中国共产党理论史为基础,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理性地认知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2019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发表100周年,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该文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以认识论为取向,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从而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忻平作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发言,在全面分析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后,指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六大特点、四大不足。关于特点:第一,资源特别集中,主要是以一大为中心的1平方公里,就是党的中心所在;第二,体现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第三,体现党的诞生地的鲜明特点;第四,体现了中共中央长期驻地的鲜明特点;第五,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非常密切;第六,可挖掘的内涵空间还很大。他也指出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第一,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尚需加强;第二,建党精神至今尚未精准提炼;第三,红色文化资源的时间概念仍不完整;第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的管理。

 

 

  朱敏彦在“红色的起点——中共建党初期在上海革命活动旧址寻踪”发言中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1920年8月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新青年》编辑部建立,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兴业路树德里召开,再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老成都北路辅德里召开,中共建党初期在上海留下众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共十余处。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基地,也是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还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最早窗口。上海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不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活动条件,还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领导全国各地发动和开展一系列重大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上海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中共建党初期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更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

 

 

  肖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实践日益丰富,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上海是除首都以外高校分布最密集形态最丰富的直辖市,也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又是改革开放前沿,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标本意义。借力红色文化育人,改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研究既是一个很“务实”的课题,也是一个有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并解决某些困惑的课题,特别是如何针对研究生特点,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步步高”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福进教授在 “上海红色文化:源流与建构”的发言中认为,作为构建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三大品牌之一,“红色文化”在近百年的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影响重大。首先,上海是中国红色文化因子的起源地和扩散地;其次,这些红色因子自五四运动开始就开始由上海向周边辐射进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文化”;再次,红色文化是缔造“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在“传承红色基因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发言中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符号文化等成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只有加大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力度,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彰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更加有利于文化自信。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渠长根教授在“客观准确理解红色文化的属性和地位”的发言中认为:客观准确理解红色文化的属性和地位是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逻辑基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伟大创造,既带有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品质,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此进程中发挥了特别的作用——导引、塑身、造型、定性、培固、升华。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立足中国时代巨变的大地大势,通过理解、宣扬、践行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与中国人民的利益需要、与中国历史变迁的潮流相融合,在90多年的生动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造就、形成、发展了红色文化,从而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社会趋势里,丰富、增厚、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品质、形态与意蕴,并把革命文化、党史文化等相近的文化形态在交融中拓展,在整合里深化,直至形成更具有中国魅力中国味道的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奉献给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国未来的重大成果。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在“从‘开天辟地’到‘建党伟业’到百年大庆主题电影的遐想”发言中认为,在21世纪新时代的我们,当前理应充分发挥电影教育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就党的创建历史与初心教育主题而言,目前要充分利用既有的建党题材的电影作品,主要是1991年出品的《开天辟地》与2011年出品的《创党建业》这两部建党历史的电影。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两部影片与当时的党史研究成果及相应文学创作形成的积极互动,需要我们思政工作的积极辨正与引导。这两部作品风格异同,其不同的教学价值值得研讨。围绕建党百年大庆,我们需要拿捏好三大理念,即纪实与想象,史实与义理,主流与流行,期待符合党的诞生主题,彰显广大共产党员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的优秀作品问世。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丹教授在“初论渔阳里精神”的发言中提出了“渔阳里精神”的概念,并认为:渔阳里精神,就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报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它是对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但是,渔阳里精神不是凭空而生,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渊源、文化条件以及实践基础。“渔阳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既体现了时代要求,又传承了民族精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渔阳里精神,对于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方平教授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创造的“老字号”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记忆。上海是中国共产党人萌发初心的摇篮,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石库门的“一大”会址纪念馆,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对于广大思政课辛勤的教师们而言,教书育人,让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传承好红色的“DNA”基因,沐浴好革命的“阳光雨露”,助推他们“会当凌绝顶”,实现“成人成才”梦想,是他们应尽的重要责任。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孙宝根教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南湖讲话弘扬新时代红船精神”的发言中表示,红船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撑。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好红船精神,用红船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宣传好红色文化。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东升教授在“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中认为,沂蒙精神是沂蒙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共同铸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崇高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是“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精神实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临沂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孟良崮战役旧址、沂蒙红嫂纪念馆、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等等。这些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淑娟教授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是为了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事实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是宝贵而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沉淀在渐行渐远的历史年代之中,也源源不断地产生于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学生思想引领过程中,“内容为王”是重要原则。这就要求青年思想引领工作高度重视优质思想资源的输入。广泛深入地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立传。

  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学刊》编辑部钟小明教授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坚持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的发言中认为,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中逐渐形成的,其内涵十分丰富,浓缩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谱写改天换地豪情壮歌的生动体现。苏区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苏区广袤大地开展革命斗争的生动实践,寄托了苏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限期待,催生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完美例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积累了革命斗争年代烽火连天的实践经验,形塑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崇高形象,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精神境界。苏区精神是人类精神史和心灵史上的一次宝贵书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上的高光时刻,生动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甘肃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西龙教授认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我校思政课推出“12311”教学模式。即:以教学班为单元,每十人左右成立1个主题集中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研读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篇,查阅学习近期学术期刊相关论文3篇或查阅或走访调研3个南梁革命史料、遗址、纪念馆,每个小组撰写论文1篇或组织开展一次弘扬南梁精神的教学活动,举办1场大学生论坛或南梁革命文化社会实践展示会。

  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小刚教授在“大学应该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的发言中指出:上海的大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研究传承红色文化的好方式之一,就是在高等学校有计划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并以此平台为基础,将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教授认为,每到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总是将重要红色文化资源的故事反复讲述,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后人不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不忘御外寇、求解放的峥嵘岁月。但是一些故事经过无数次转述后,不免失去很多鲜活细节,其对青少年情感和思想的感染力、影响力值得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志坚副教授在“将沙家浜精神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言中认为,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教学运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特点。沙家浜红色资源来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沪剧创作《芦荡火种》,经进一步艺术创作形成经典京剧曲目《沙家浜》,以戏曲艺术形式向全国人民广泛传播江南人民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和鱼水情深的军民团结精神,成为全国闻名的革命题材教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沙家浜红色资源通过设计开展专题式主题教学、组织实践教学体会思想交流、大创项目专题研究开展教学活动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团学组织以创建“沙家浜团支部”、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芦荡情缘”、信仰教育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也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庾向芳副教授认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血脉已经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因此,上海高校应主动同上海本地红色资源充分对接、互相支撑,共同打造具有上海特色、广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同时,加深上海红色文化的研究,用红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反哺思政课程,使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更有力的结合,探索科研、教学与育人的一体式发展。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韩洪泉副教授在“红色文化内涵考析——以长征文化为例”的发言中提出,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广。长征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文化的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征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既具备红色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个性。考察作为具体形态的长征文化,必须关注到其特殊规律、丰富蕴涵、内在结构、多元功能和鲜明特征。通过对长征文化的主要范畴、基本结构及相关概念的归属界划等作以考察分析,可以为推进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海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成利平助教认为,上海红色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精神传承上:传承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学习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传承理想信念大于天的信仰精神,学习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传承心系人民、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学习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传承好上海红色文化精神是上海今天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光寿教授在总结时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文化,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等优秀气质。上海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祥地和源头,包括人(革命先烈)、物(红色遗迹)、事(红色故事)、魂(红色精神)等方面的内涵,仅红色精神就有渔阳里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南梁精神等等,堪称博大精深,底蕴丰厚。

 

(摄影 张嘉薇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松江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浦东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徐汇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技术支持 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