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线上开展“教材与时俱进,课堂变革创新——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会。本次集体备课会由黄黎明老师主讲,教研室主任赵晓红副教授主持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新教材新变化、新学生新特点、新形势新教法三个方面展开热烈研讨。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与以往教材的新变化是本次备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教材的新变革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黎明老师认为:“较之于18版教材,21版和23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可读性提高,互动感增强,切合‘00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想行为特征。而较之于21版教材,23版教材与时俱进,反映了2021年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各章全面融入了党的二十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内容。”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辅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们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的全过程。他们认为,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对指引党和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张颖香老师认为:“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实践,其成效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快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我们一定要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疑难点和关注点,让学生认识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赵晓红、李玲芬、胡荣荣等几位老师针对新教材新要求,分享了他们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案例、使用何种案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的一些创新方法。
最后,与会教师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德法’课的教学效果”展开讨论。刘燚副教授讲述了从“拿着讲稿上课堂”到“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思政课”的教学历程,认为:“多媒体课件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我们要善用新技术讲好思政课,但要避免过度依赖。”谢礼圣、季晓峰、张丽苹等老师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对标教育部和上海市思政教师大比武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授课模式,无论有无PPT,都要保证授课效果,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总之,此次备课会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学习和探讨之旅,为“德法”课教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