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主页| 后台管理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马院举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5-23    作者:于闻

5月22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在上川路校区联合举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院党总支书记宗爱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爱祥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叶海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庾向芳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研究员,《思想理论教育》曹宁华主编,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思政课教师施丹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初中部思政课教师肖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附属学校小学部思政课教师杨晓敏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万金城、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万金城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一系列国家、部委文件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上级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作用。

曹宁华主持会议上半场研讨。邢云文从大中小一体化的原逻辑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包含了知识教育,更主要的是价值观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体化,在不同学段对学生应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王治东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县域推进,指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主体、政策等要素有效协同的现实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多元主体合力作用,形成各级政府主推、高校专家主导、各类学校主动的协同机制,构建纵向、横向和环向“三向同构”的立体的建设格局,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水平。宗爱东提出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系统性,涵盖统筹、保障、落实系统;遵循规律性,包括育人目标、课程内容、人才队伍规律;强调实践性,课内课外结合并数智赋能;关注实效性,实现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以科学评价促思政教育的内化和外化。王爱祥分享了华东理工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探索经验,指出要从目标协同、资源共享、师资共育、教学联动四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共同体。叶海涛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视角,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阐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理性的前提下,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立信马院副院长张士引主持会议下半场。张志丹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指出要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文化自信与创新,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赵庆寺从法制教育一体化的价值体系、目标性、内容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制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庾向芳认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用活用好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王永章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规律。施丹丹、肖洁、杨晓敏分别围绕“增进学科理解,提高思政引领力”“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索育人路径” 展开交流。

赵正桥在会议总结中表示,这是一次彰显身份自觉、蕴含立场自信、强化协同联动的学术研讨会。他提出两点期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继续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通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使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二是持续凝心聚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共谋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国家的思政引领力。

(摄影 于闻)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松江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浦东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徐汇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技术支持 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